继7月被曝紧跟宝马退出价格战后,奔驰近期终端优惠依然居高位。
9月23日,蓝鲸新闻走访广州多家奔驰终端经销商门店了解到,过往价格较为坚挺的油车,目前终端优惠正在攀升,包括A级、C级、E级等多款热门油车优惠幅度在10万~12万左右。
蓝鲸新闻还了解到,此前被调侃终端打骨折的奔驰电车EQ系列,目前在多家广州4S店内均无车可卖。对此,一名店内有电车销售的4S店人士称,目前广州仅其集团有被独家授权销售电车,多款车型现可优惠14万左右。
油车终端直降到底?
蓝鲸新闻走访奔驰广州经销商门店时发现,在今年的Q3即将步入尾声之际,奔驰多款热门燃油车型终端优惠正在加大。
以A级为例,有门店销售人士给出的报价是,最顶配版本车型目前裸车优惠12.2万,加上购置税、上牌费、保险等费用落地(按揭)价格约为19.23万元。
然而,这一报价并非最低。有另外几家门店给出的该顶配版本车型报价:落地只需要17万元左右,相比前述报价还少2万,但均需采用按揭方案。而A级入门版本的报价则普遍在15万元左右可落地。
只能说现在的价格是截至目前今年最低价了,后续还会不会跌不敢保证,但其实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了,一辆奔驰车卖到十几万应该已经到底了。一名销售人士表示。
除了A级外,C级、E级等车型的终端优惠也都超10万元。对于终端价格如此卷,有经销商人士称,这个月是三季度末,又马上要国庆了,因此是冲量的时候。现在来讲价格确实会比较低一点,这个时间买车很合适。
油车内卷升级背后,蓝鲸新闻咨询广州多家4S店时被告知,其店内目前并无电车可卖。
前述有电车销售的4S店人士则指出,因为其集团有电车EQ系列的独立销售授权,目前店内还有其他新能源系列可选择,像C级、E级等的混动版本都有。在优惠方面,其店内EQA、EQB现在优惠在14万、15万左右,EQA申请的话落地可做到20万以内。
量和利润或难以兼得
将时间回拨到本季度初的7月,宝马被曝退出价格战,随后,奔驰奥迪等多家车企也被曝纷纷跟进涨价。但时至9月末,宝马被曝重返价格战,奔驰的终端优惠也居高位。
有意见认为,宝马重返价格战的原因或与近期销量暴跌、市场压力、前期涨价策略失败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有关。数据显示,今年8月,宝马在华市场仅售出3.48万辆,较去年同期下跌42%。
本月10日,宝马集团更调整了2024财年业绩指引,对交付量、息税前利润、资本使用回报率等指标进行下调。业绩下降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等重要的亚洲市场需求持续低迷,影响了其整体销售额。据宝马集团财报显示,今年上半年,宝马集团的汽车业务的税前利润同比下滑14.2%至80.23亿欧元。
无独有偶,终端大幅优惠的奔驰,也在9月20日修正其2024年的业绩指引,预计全年汽车调整后的销售回报率为7.5%-8.5%,低于之前预计的10%-11%。同时,其预计2024年的息税前利润(EBIT)将低于上年。梅赛德斯-奔驰在公告中提及,调整全年业绩指引与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带来的影响有关。
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奔驰全球总体销量116.86万辆,同比下滑6%。乘用车板块的销量为95.97万辆,同比下滑6%。其中,中国市场销量为34.15万辆,同比减少9%。
当然,需要指出的是,目前奔驰、宝马终端大额优惠并非车企官方调价,而是经销商自主行为。在终端大幅让利下,经销商们普遍经营压力不小。
按照宝马今年7月的说法,其将从7月起,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缓解门店的经营压力,意在帮助经销商应对短期市场挑战缓解业务压力。如今,在终端重返价格战背后,宝马对经销商的相关扶持政策是否还在实行等,蓝鲸新闻也采访了宝马厂家,截至发稿前暂未获回应。
奔驰方面,有经销商人士向蓝鲸新闻透露,这个季度,奔驰的产量是有所减产的,像我们店以前一个月是开300多张票,以交出去车的开票为主,但现在是200多张,厂家配额减少了,在没有量的要求时就要(追求)利润了。
显然,对品牌及经销商而言,在市场竞争加剧下,量和利如何兼顾,是一门学问,也是大考。
值得关注的是,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9月23日发文称,该协会近日已就价格战引发经销商资金链断裂问题,向政府有关部门递交紧急报告。
《报告》指出:当前汽车经销商的新车销售出现大面积亏损,普遍存在现金流赤字经营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的情况,已难以摆脱生存的困境。现阶段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:一是消费不振和厂家批发量的双重压力使得经销商库存维持高位,为降低资金压力和融资成本,经销商被迫低价抛售求生;二是价格战使得进销倒挂严重,经销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,同时又面临融资到期履约困难压力,经销商面临经营回款断流,资金链断裂风险陡增。目前经销商现有流动资金维持时间已被压缩至极限。
据该协会市场脉搏监测数据,截至今年8月,经销商进销倒挂数据最高已达-22.8%,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了10.7个百分点。另据该协会专家相关数据分析,8月,新车市场的整体折扣率为17.4%,今年1-8月,价格战已致使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1380亿元,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较大影响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